内容预览:
小的时候就对井冈山一直充满了景仰、向往和猜想,真想有朝一日可以亲口尝一尝“红米饭,南瓜汤”,亲身体会一下当时红军的艰辛。 我们来到了大井的毛泽东同志旧居和红军医务所旧址。大井旧居旧址有:会议厅、毛泽东、朱德、陈毅、王佐、宛希先住房。先烈们的住房和陈设极其简陋,尤其床铺看起来竟是那么的狭小,很难想象他们是如何来得到很好的休息的,而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毛主席的床边还放了两个篓子用来装书,这让我们不得不想起当时的革命前辈们为了寻找通往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付出了怎样的艰辛。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在积满战火与硝烟的红军第四军军旗前,似乎还弥漫着昔日战火纷飞的硫磺气味;站在珍贵历史文物“朱德的扁担”前,我久久驻足凝思:七十多年过去了,当年革命领袖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动人情景历历在目。当年的优良革命传统、密切联系群众的好作风,作为我党历史上的一个光辉典范,不仅没有被岁月的风尘所遮蔽,而且代代相传,更显得熠熠生辉。 在井冈山烈士陵园,我们感受到当……
你还没注册?或者没有登录?这篇文章要求至少是本站的
注册会员 才能阅读!
因经常从事文秘工作,几位同道好友常在一起碰头聚会,谈起工作之苦状:有的通霄达旦,伏案疾书;有的早生华发,“为伊消得人憔悴”;有的坐出这病那病,药罐子不离身……忽有一人语出惊人,“前世作多了恶,今世搞写作!”众人听罢,皆唏嘘不已。
感慨之余,大家交流写作经验,有人提出,“不如把大家近年写的材料都放在网上,以相互取长补短。”一丝念头如音乐休止符轻轻划过心琴,灵光闪念间,文渊阁雏形就在脑海中萌芽孕育,迄今为止已有二三年之久。经过工作上一番折腾与奔波后,利用难得闲余空隙,与年轻而又技术娴熟的朋友一道就开始构建了,不分白天黑夜,倾注心血无数——文渊阁在此与大家见面了!
文渊阁一如她最初的出发点:方便于我和我们大家。
“问渠哪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我们不希望仅仅是在您遇到困难的时候才想到文渊阁,而是期待您一起互动参与,打造一个我们共同学习交流的平台,以期共同进步,共同提高,也给各部门其他一些朋友减轻工作压力和负担的一个“秘密武器”。
作为我们互动和合作共建的最起码的义务,我们恳请您每年向网站提供本人或单位原创文章不少于50篇(其中同一行业文章不少于30篇)。如果您本人未能提供足够数量的文章,而又想成为我们中的一员,我们建议您向本站捐献少量的资金,以维持本站的正常运行及建设。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文渊阁无意以赢利为最终目的,在扣除本站一定维护及建设费用后,如有节余,将主要用于乡村学校信息建设及社会公益事业。
本网站文章,来源于本人及好友文章毕竟有限,大部分均为全国各地各行业部门朋友所赠,我们也不能保证每一篇文章来源均为正当途径,如有文章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诚恳改正。 如果你还没注册,请赶紧
点此注册 吧!
如果你已经注册但还没登录,请赶紧
点此登录 吧!